在湿法成型工艺中,如何通过调整无毛纸的浆料配比减少纤维结团现象?
湿法成型是无毛纸制备的核心工艺,但其过程中纤维因范德华力、氢键作用及流体动力学效应易发生团聚,导致成品均匀性下降。通过优化浆料配比,可从纤维分散性、悬浮液稳定性及成型动力学角度减少结团。以下是关键策略与技术细节:
1. 纤维长度与形态分级
纤维长度分布直接影响浆料的流动性。长纤维(>2 mm)易因缠绕形成三维网络结构,而短纤维(<0.5 mm)则可能因比表面积过大导致絮凝。通过筛分或离心分级,将纤维长度控制在0.8-1.5 mm范围内,可平衡悬浮稳定性与成型强度。例如,杨木纤维经磨浆后筛选出长度分布集中在1.2±0.3 mm的组分,其浆料在0.5%固含量下的沉降速率比未分级浆料降低40%,结团指数(通过图像分析计算)从0.7降至0.3以下。
2. 添加分散剂与电荷调节剂
纤维表面带负电荷(Zeta电位约-30 mV),但在高固含量下电荷屏蔽效应会导致絮凝。阴离子型分散剂(如聚丙烯酸钠、聚羧酸盐)可通过吸附增大纤维间排斥力。实验表明,添加0.3%的聚羧酸盐分散剂可使浆料黏度降低25%,同时Zeta电位绝对值提升至-45 mV,显著抑制纤维聚集。此外,两性电解质(如烷基咪唑啉)可通过调节pH值至纤维等电点(IEP)以外,避免电荷中和引起的结团。
3. 固含量与流变学控制
浆料固含量过高会加剧纤维碰撞概率,而过低则影响成型效率。最佳固含量范围为0.3%-0.6%,此时浆料表现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,利于泵送与成型。通过添加增稠剂(如羟乙基纤维素)可调节低剪切速率下的黏度,防止纤维沉降。例如,添加0.1%羟乙基纤维素的浆料在静置30分钟后仍未出现明显分层,而对照组沉降率达15%。同时,固含量每增加0.1%,纤维结团概率上升约8%,因此需结合成型设备流量精确控制。
4. 纤维表面改性与兼容性调节
不同纤维(如木浆、麻浆、合成纤维)的表面化学性质差异可能导致相容性差。例如,木浆纤维含大量羟基,而聚酯纤维呈化学惰性,混合时易分层。通过阳离子醚化剂(如聚季铵盐)处理木浆纤维,可降低其表面极性,使其与合成纤维的界面结合能提升至-25 kJ/mol以上,减少相分离。此外,添加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(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)可降低纤维间界面张力,实验显示其可将混合纤维浆料的结团面积占比从12%降至4%。
5. 动态搅拌与流场优化
浆料在储存与输送过程中需持续搅拌以防止沉降。采用轴向流搅拌器(如锚式搅拌桨)可产生均匀剪切力,避免局部涡流导致的纤维缠结。搅拌速度需控制在200-400 RPM,过高会损伤纤维,过低则无法打破絮团。例如,在300 RPM下搅拌30分钟的浆料,其纤维分散均匀性指数(通过激光衍射粒度仪测定)可达0.85,而静态储存的浆料仅0.6。此外,成型模具入口采用渐缩式流道设计,可利用流体拉伸效应进一步分散纤维束。
6. 温度与离子强度调控
升高温度可加速纤维布朗运动,但超过45℃易引发纤维热降解。适宜温度范围为25-35℃,此时浆料黏度随温度升高呈指数下降。例如,30℃时浆料黏度比20℃时降低18%,纤维移动性增强。离子强度通过添加电解质(如NaCl)调节,浓度需控制在5-15 mM范围内。过低则双电层厚度大,纤维排斥不足;过高则压缩双电层导致絮凝。实验表明,10 mM NaCl可使浆料稳定性因子λ达到0.92(理想值为1),结团率降至5%以下。
实际生产中,需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各参数组合。例如,某工厂采用0.4%固含量、0.2%聚羧酸盐分散剂、搅拌速度350 RPM、温度30℃的工艺参数,成功将纤维结团缺陷率从12%降至2.3%,同时保持纸张抗张强度(纵向)在85 N/m以上。未来方向包括开发智能响应型分散剂(如温敏或pH响应型)以及在线监测技术(如光纤传感器实时反馈浆料均匀性),进一步提升湿法成型的精准度。
无毛纸:方便嘉定用户使用。
上海嘉定马陆无毛纸厂
地址:上海嘉定工业开发区
联系电话:13916486438(微信同号)